紅外分光光度計,又稱經(jīng)典紅外吸收光譜儀,其構造基本上和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類似。1800年,英國天文學家赫謝爾(F.W.Herschel)用溫度計測量太陽光可見光區(qū)內(nèi)、外溫度時,發(fā)現(xiàn)紅外光以外“黑暗”部分的溫度比可見光部分的高,從而意識到在紅色光之外還存在有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光”,因此把它稱之為紅外光,而對應的這段光區(qū)便稱之為紅外光區(qū)。
紅外分光光度計
1.應用面廣,提供信息多且具有特征性。依據(jù)分子紅外光譜的吸收峰位置,吸收峰的數(shù)目及其強度,可以鑒定位置化合物的分子結構或確定其化合物基團;依據(jù)吸收峰的強度與分子或某化學基團的含量有關,可進行定量分析和純度鑒定。
2.不受樣品相態(tài)的限制,亦不受熔點、沸點和蒸汽壓的限制。無論是固態(tài)、液態(tài)以及氣態(tài)樣品都能直接測定,甚至對一些表面涂層和不溶、不熔融的彈性體(如橡膠),也可直接獲得其紅外光譜。
3.樣品用量少且可回收,不破壞試樣,分析速度快,操作方便。
4.已經(jīng)積累了大量標準紅外光譜圖(如Sadtler標準紅外光譜集等)可供查閱。
5.紅外吸收光譜法也有其局限性,即有些物質不能產(chǎn)生紅外吸收峰,還有些物質(如旋光異構體,不同分子量的同一種高聚物)不能用紅外吸收光譜法鑒別。此外,紅外吸收光譜圖上的吸收峰有一些是不能做出理論上的解釋的,因此可能干擾分析測定,而且,紅外吸收光譜法定量分析的準確度和靈敏度均低于可見、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