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產業(yè)】導讀:環(huán)境問題是困擾人類發(fā)展的重要難題之一,而在過去的兩年中,受到人類活動頻率減少的影響,人類帶給自然的負面影響似乎得到了降低,天空也好像相較于之前變得更藍了,但真的如同晚上流傳的那樣,大氣環(huán)境變好了嗎?
事實是殘酷的,盡管,2020年到2021年,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因為工業(yè)活動受到約束而減少,但是溫室氣體的總含量卻依舊在上升。更糟糕的是,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發(fā)現,主要溫室氣體在2020年的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前十年的平均水平,并且這一趨勢在2021年仍未停止。換言之,作為目前我們首要解決的大氣環(huán)境污染問題之一的溫室效應,在過去2年中,并沒有得到緩和,甚至人類活動的減緩并沒有對自然平衡已經產生的溫室效應帶去明顯的影響,氣候變暖仍未止步。
不僅如此,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負面影響會間接導致更多的環(huán)境問題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想要避免這種氣候問題帶來的影響,當下就必須做出行動。
而根據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得出的方案來看,針對氣候變暖這一問題,各國需確保在2050年之前結束溫室氣體排放。說到這個,留意新聞動態(tài)的人相信已經想到了“雙碳”目標。
“雙碳”目標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制定的立法計劃,也是我國在全力治理氣候變暖上堅定決心的體現。但是這并非是我國首個針對全球氣候所推行的計劃。事實上在2011年時,我國就從國家層面制定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白皮書。而就在今年的10月27日,國新辦發(fā)表新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其中針對溫室效應產生的原因,溫室效應涉及到的生活生產領域進行了剖析,并且制定了細致全面的意見指導。
關于《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的具體內容,讀者可以通過互聯網自行查閱,而就內容來說,主要圍繞兩個詞“中國理念”“技術發(fā)展”。
所謂中國理念,既又根本開始改善、治理碳排放問題,而想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清楚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目前,溫室氣體排放涉及到工業(yè)生產、交通運輸等領域,但是無論在哪個領域,都離不開一個內容——能源。能源領域是影響社會發(fā)展的重要領域,同時也是影響環(huán)境建設的重要領域。目前我國主要能源形式還是圍繞煤炭及石油等化石能源展開的,無論是汽車還是煤電廠,大部分需要能源供給的領域或者涉及能源儲備的領域,都會牽涉到二氧化碳排放。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46.4億噸
標準煤,2019年這一數據更是超過了47億噸,而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一次能源消費量從16.1億噸標準煤增至47.0億噸標準煤,年均增長達到了5.8%。但從這項數據來看,生活離不開能源,而我們也因此無法避免碳排放的持續(xù)增加。
但是這并非絕對,事實上,早在幾年前開始,我國就已經從軟性建議與硬性指標兩個方面,刺激新能源及清潔能源的發(fā)展,而在這個過程中,圍繞
太陽能、風能、潮汐能推進的可再生非化石能源便受到了持續(xù)關注,并且相關的設施也在不斷被建立完善起來,并逐漸取代傳統(tǒng)煤電。此外,作為儲備能源,氫能和鈉電池便被寄以厚望。不過不同于前者,氫能和鈉電池涉及到多個技術層面的問題,其中的關鍵之一便是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以氫能為例,受到技術限制,目前想要實現0碳排的氫氣制備仍然存在成本以及轉化率等問題。
但是,從可以了解到的數據來說,這方面的發(fā)展總體是利好的。相較于2005年,202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15.9%,非化石能源發(fā)電裝機總規(guī)模達9.8億千瓦,占總裝機比重為44.7%,發(fā)電量達2.6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3以上。
不過,總的來說,要持續(xù)形成綠色低碳發(fā)展,推進先進適用的節(jié)能低碳新工藝和技術與增加在低碳產業(yè)、固碳產業(yè)的投入,依舊非常重要。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